因為「喜歡閱讀」和「SAT 閱讀考得好」其實是兩回事。簡單來說有四個原因:
1. 閱讀種類與目的不同 喜歡看小說、網文或故事,通常偏重情節和情感共鳴,追求的是沉浸式體驗。但 SAT 閱讀考的是批判性思維——分析論證結構、推理作者意圖、理解修辭手法。題目本質是在「解剖文章」,而非「享受故事」。更關鍵的是,SAT 常考學術文本(科學、歷史、社會議題),跟娛樂閱讀的文體差異很大。
2. 時間壓力與效率要求 數位 SAT 的閱讀與寫作部分總共 64 分鐘,包含 54 題選擇題, 平均每題約 71 秒。每個短文段落只對應一道題目。 這意味著要不斷切換閱讀情境,快速理解新主題。雖然文章變短了(不再是長篇文章),但需要處理更多篇數,對專注力和快速理解的要求反而更高。平時悠閒看書可以慢慢品味,但考試要求在壓力下持續保持準確度和切換速度,這是完全不同的技能。
3. 策略與技巧訓練不足 SAT 閱讀有固定題型(主旨題、證據題、詞彙題、語氣題等)和常見陷阱(過度推論、偷換概念)。光靠閱讀興趣無法自動掌握這些應試技巧,比如如何用「證據定位法」、如何排除干擾選項、如何處理雙篇對比文章。這需要刻意練習和策略訓練。
4. 心態與專注模式不同 娛樂性閱讀可以隨心情投入或分心,但考試閱讀要求持續高度專注、帶著問題意識去讀,還要克服對枯燥主題的抵觸。這種「主動攻擊式閱讀」跟「被動享受式閱讀」需要的心理狀態完全不同。
一句話總結: 喜歡閱讀培養的是感受力與興趣,SAT 閱讀考的是分析力與應試力——前者是熱情,後者是技術。
SAT 的文法(Writing and Language)和單字(Vocabulary)是比較容易進步的部分。
單字說白了,就是「靠背」。透過字根字首拆解、同義詞群組記憶、高頻詞表反覆練習,熟記到一定程度後,在考場上就能條件反射般選出正確答案。這是「投入時間就有回報」的科目。
文法則要「做真題、靜下來分析」。不能只對答案就算了,要理解錯在哪裡、為什麼錯、陷阱在哪。SAT 文法考來考去十幾年就是那幾個核心考點:
- 句子結構(run-on、fragment)
- 主詞動詞一致性
- 代名詞指代清晰度
- 修飾語位置與邏輯
- 平行結構
- 標點符號用法
- 語意連貫與轉折
只要持續練習、累積題感、建立錯題本,分數提升是可預期的。這兩科的共同點是:有明確規則可循,努力就能看到成效。
反而閱讀(Reading)才是多數學生的真正瓶頸。
即使是全校第一名、平時成績非常好的孩子,如果:
- 平時不愛閱讀多元文本
- 沒接觸過科學期刊、歷史文獻、社會議題評論
- 缺乏批判性思考訓練
- 對時事或學術話題不關心
那麼就算努力刷題,往往也要花上一至兩年才能有明顯進步。
為什麼閱讀這麼難突破? 因為它考的不只是「讀懂字面意思」,而是:
- 背景知識積累:對科學、歷史、文學的基本素養
- 邏輯推理能力:理解論證結構、因果關係
- 批判性思維:判斷作者立場、識別修辭手法
- 閱讀速度與專注力:在有限時間內處理複雜文本
這些能力需要長期培養,不是短期密集訓練就能速成的。這就是為什麼「平時有閱讀習慣」的學生,在 SAT 閱讀上通常更有優勢——不是因為他們愛看小說,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習慣處理複雜資訊、建立知識網絡。
總結:
- 單字和文法 = 有系統的技術活,努力就有分
- 閱讀 = 需要長期素養累積的內功,急不得